电影《甲午风云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特别是其中一幕,几乎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经典:在激烈的黄海海战中,北洋水师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眼见局势越来越不妙,他焦急万分地下达开炮命令,却发现炮手毫无反应。邓世昌几乎是带着绝望的声音问道:“为什么不开炮?再不开炮,我们都完了!”
炮手的回答令人震惊:“报告大人,炮弹里面全是沙子,根本无法开火。”邓世昌一愣,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转过头来怒目而视。炮手无奈地拿起一个炮弹,直接拧开了引信。一阵沙子纷纷落下,这一幕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。邓世昌怒火中烧,愤怒地喊道:“混账,都是卖国贼!”
这时,解说员的旁白插了进来:“这是刚刚从外国购买的炮弹。”潜台词显而易见:负责军火采购的清廷官员贪污腐败,外国军火商更是失去了底线,竟然偷工减料,把应当装入火药的炮弹填充上了沙土。这一幕顿时激起了观众的愤怒,他们不禁开始质疑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,炮弹如此失效,北洋水师又怎能不败?
展开剩余82%的确,这段历史有其真实背景,北洋水师的部分炮弹确实被发现内含沙子。然而,我们不应单纯将战败的责任归咎于炮弹质量的问题。事实上,这种情况并非清朝特有,而是许多国家海军的普遍做法。许多人可能会不解,既然炮弹里装的是沙子,怎么还能对敌人造成伤害呢?这就要从炮弹的种类与使用目的谈起。
首先,我们要了解的是,19世纪末期,炮弹并不像今天这样统一标准,技术也远未达到现代水平。当时的海军炮弹主要分为两种类型:一种是空心弹,另一种是实心弹。空心弹可以爆炸,而实心弹则用于穿透敌舰的舰体。
这并不是随意选择,而是经过长时间战术研究的结果。海战中的目标,不仅仅是消灭敌舰上的人员,而更重要的是击沉敌舰,切断其作战能力。通过击穿敌舰的底部,使海水涌入,迅速沉船,敌舰无法再对我舰造成威胁。
对于击沉敌舰,实心弹也有其独特的作用,它通常被称为“穿甲弹”。这种弹药的设计初衷就是穿透敌舰的装甲,使舰体受损,最终导致沉没。相比之下,空心弹(即“开花弹”)主要是用于攻击敌人的水手、炮手等暴露在甲板上的人员,或者是舰体上易受攻击的部位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舰船防护能力不断提升,特别是装甲的厚度和强度大幅提高。在这种情况下,传统的空心弹已经无法有效摧毁敌舰的坚固防护。于是,穿甲弹应运而生,成为了海战中常用的武器。
为什么当时的穿甲弹会填沙子呢?这是因为早期的实心弹设计并不完美,弹头通常是中空的,里面并不装火药,而是用来保持弹头的平衡。随着炮弹技术的进步,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发现,火药会在穿甲的过程中提前爆炸,导致弹头无法完成穿透任务。于是,沙子和碎石被用来替代火药作为配重物。
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实际的考虑:火药成本高,而沙土和碎石几乎不值钱。在战时紧张的资源分配下,这样的做法自然成为了常见的选择。至于不同类型的炮弹,如何混合使用,以及每种材料的比例,都经过精确计算。
实心弹的作用并不是用来爆炸,而是利用其巨大的惯性穿透敌舰的铁甲,造成舰体受损。然而,若是击中敌舰的水线以上部分,实心弹就无法发挥最大的作用。因此,在海战中,实心弹和空心弹往往是配合使用的,以期达到最佳的战斗效果。
更重要的是,当时的各国海军,除了清朝外,炮弹中填沙子是普遍做法。交战的另一方日本海军,同样采用了这一策略。所以,北洋水师炮弹中发现沙子并非个别现象,也并非战败的直接原因。
事实上,北洋水师的部分炮弹并非来自欧洲,而是由中国的兵工厂生产,尤其是穿甲弹。这些炮弹是由清朝自己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生产的,显示出清政府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能力。相比之下,开花弹则是通过购买进口的方式获得,因为其制造工艺复杂,需要高水平的技术。
因此,电影中的镜头展示的“沙子炮弹”,虽属事实,但其背后的背景却被过度渲染,成为清政府腐败无能的象征。虽然编导的艺术加工情有可原,但我们也不必全盘接受其中的偏见。
黄海海战的失败并非因为炮弹里有沙子,而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军事因素。首先,日军在弹药储备上占有优势,炮弹的发射频率远高于北洋水师。其次,日舰的航速较快,机动性更强,这让他们能够占据战场的主动权。再者,北洋水师的速射炮数量较少,火力上处于明显劣势。最致命的是,北洋水师的弹药发射药远逊色于日本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两国使用的火药大多是黑火药,这种火药燃烧时温度过高,容易烧蚀炮膛。而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,开发出了比黑火药威力更强、稳定性更好的下濑火药。这种火药能在较小的阻力下爆炸,且爆炸威力远超传统火药。
综上所述,黄海海战的失败并非因为“沙子炮弹”,也不是因为士气问题,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。现代军事专家常说:“落后就要挨打。”从那场战斗可以看出,士气固然重要,但科技和装备的优势才是制胜的关键。希望我们今天的每一个民族,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,走在科技前沿,不断进步,才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落后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牛配资-股票配资炒股网-南京配资炒股-证券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