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写后的文本:
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的长子,出身显赫,从小锦衣玉食,是个典型的“将二代”。然而,他早年缺乏实战历练的机会,直到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,才终于得到挂帅出征、平定燕王朱棣叛乱的重任。这本是他证明自己能力的大好时机,可最终却暴露了他纸上谈兵、不堪大用的本质,活脱脱成了明朝版的“赵括”。
年轻时的李景隆风度翩翩,举止优雅,又熟读兵书,因此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。洪武十九年,他顺利承袭了父亲的曹国公爵位,随后多次奉命前往湖广、陕西、河南等地练兵。由于表现尚可,他逐渐升迁,最终执掌后军都督府,还被加封为太子太傅。在当时的大明勋贵子弟中,能与他相提并论的,恐怕只有徐达的长子、魏国公徐辉祖了。
展开剩余77%朱允炆即位后,对李景隆的信任和倚重更甚于朱元璋。而李景隆回报给新君的第一份“大礼”,就是成功擒获周王朱橚。
原来,朱允炆在登基前就采纳了齐泰、黄子澄的建议,决心削藩。刚一继位,他便以雷霆手段展开行动,而第一个倒霉的藩王,正是朱元璋的第五子——周王朱橚。由于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弟,朱允炆对他格外“关照”。再加上朱橚本人确有谋反的意图,被次子朱有爋告发后,朝廷立刻派李景隆率兵突袭开封,兵不血刃地将其擒获。最终,朱橚被废为庶人,流放云南。
这次任务完成得如此顺利,让朱允炆对李景隆刮目相看,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将才,更加器重他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朱允炆接连削除五位藩王后,燕王朱棣终于忍无可忍,以“靖难”为名起兵造反,迅速攻占通州、蓟州、遵化等地。面对叛乱,朱允炆起初并不慌张,他手下的开国名将虽已凋零,但还有擅长防守的老将耿炳文可用,于是派他率军平叛。
可惜,耿炳文在真定一战中惨败,只能退守城池。远在南京的朱允炆嫌他过于保守,决定换帅,让年轻气盛的李景隆接替。出征前,朱允炆亲自到江边送行,甚至以“捧毂推轮”的隆重礼节相待,还赋予他“便宜行事”的大权,可见对其寄予厚望。
然而,朱棣得知李景隆挂帅后,不仅不慌,反而大喜过望。在他看来,这个养尊处优的将二代骄傲自大,毫无实战经验,根本不足为惧。
果然,李景隆率领数十万大军北伐时,朱棣却避其锋芒,率精锐直取永平,随后又突袭大宁。李景隆见状,决定“围魏救赵”,率军直扑北平。当时北平守军仅剩一万多老弱残兵,但在世子朱高炽的指挥下,全城军民拼死抵抗。都督瞿能一度攻破张掖门,却因李景隆嫉妒其功劳,故意拖延支援,导致功亏一篑。最终,李景隆围攻数月,始终未能攻下北平。
同年十一月,朱棣回师北平,在郑村坝(今北京大兴东二十里)与李景隆展开决战。激战正酣时,北平守军突然杀出,前后夹击,南军大败,丢弃大量粮草辎重,连夜溃逃。
李景隆惨败后,只得退守德州休整。奇怪的是,朱允炆并未责怪他,反而认为失败是因为他权力不够大,于是又授予他“专征伐”之权,让他继续统领大军。
建文二年四月,李景隆与老将郭英、安陆侯吴杰等人会师真定,集结六十万大军进驻白沟河(今河北雄县境内)。然而,朱棣再次以少胜多,南军惨败,战死十余万人,投降者不计其数,粮草军械尽数丢弃。李景隆几乎只身逃回德州,随后又退至济南,险些被俘。
两次惨败后,朱允炆终于认清了李景隆的无能,将他召回南京。当初极力推荐他的黄子澄愤怒不已,力谏朱允炆处死李景隆以谢天下,但朱允炆始终不忍心问罪。
此后,南军仍有盛庸、铁铉、平安等能征善战的将领,但由于李景隆两次大败,精锐尽失,南军已无力回天。
当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,李景隆竟与谷王朱橞一同背叛朱允炆,打开城门迎燕军入城。朱允炆绝望之下,自焚而死。
李景隆的背叛彻底将他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——打仗无能也就罢了,竟还毫无气节,当了叛徒。后人甚至怀疑,他可能是朱棣安插在朱允炆身边的间谍,只是缺乏实锤证据。但无论如何,他的所作所为,比真正的间谍还要恶劣。
朱棣登基后,不仅保留了他的曹国公爵位,还加封他为太子太师,每逢朝议,都让他位列群臣之首,表面尊崇,实则羞辱。直到永乐二年,周王朱橚、成国公朱能等大臣纷纷弹劾李景隆谋反,朱棣才借机剥夺他的功臣称号,将他软禁在家。
晚年的李景隆曾绝食十日试图自尽,但未成功,最终在永乐末年郁郁而终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牛配资-股票配资炒股网-南京配资炒股-证券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