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这座小城把夏天过成了冬天
七月的昭通街头,卖西瓜的摊主和卖羽绒服的老板成了邻居。大妈们左手拎着三毛钱一斤的青菜,右手抱着电风扇店里积灰的库存货单。这里的夏天,最高温度很少超过25度,夜里盖棉被不是矫情,而是生存刚需。
去年有位昆明老哥不信邪,穿着短裤拖鞋来昭通避暑,结果当晚在民宿裹着两层被子哆嗦着给朋友发消息:“你们昆明人管这叫夏天?”第二天他冲进菜市场,花十块钱买了件二手棉袄,从此成了昭通的义务宣传员。
昭通的物价像是被按了暂停键。五块钱的苦荞粑粑够三个人吃撑,菜市场下午的甩卖价比早餐还便宜——五毛钱一把的青菜,一块钱三斤的土豆,十块钱能买够吃一周的昭通苹果。租房更离谱,古城边上带院子的老房子月租八百还包水电,房东的说法是:“反正空着也是喂麻雀。”
当地人早就摸透了生存法则。早晨穿毛衣吃油糕饵块,中午在茶馆泡十五块钱的普洱茶躲“高温”,傍晚去望海公园看日落得裹件外套,否则会被18度的晚风吹出喷嚏。最魔幻的是洒渔河摸鱼,光脚踩进雪水化的河里,五分钟就能体验什么叫“足底针灸”。
七八月的大山包保护区能同时看到两个奇观:万亩花海和穿羽绒服的游客。彝族火把节更绝,篝火边上烤全羊的人,前半截身子热出汗,后背却被夜风吹得发凉,最后只能裹着毯子啃羊肉。
当然也有坑。新城酒店便宜但像水泥盒子,老城区民宿才有味道;雨季的雨带着冰箱冷藏室的寒气,没带伞的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“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”;至于菌子,跟着本地人吃老店最保险,否则可能体验到“看见小人跳舞”的魔幻剧情。
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昭通风扇卖不出去了吧?毕竟在这里,夏天的命是棉被给的。
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,倡导积极价值观念。如有内容争议,欢迎监督指正。
金牛配资-股票配资炒股网-南京配资炒股-证券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